由于小儿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常常发生意外伤害。儿童常见意外伤害多见于:头皮、前额、下颌部的磕伤;手指挤压伤;刀割伤、玻璃割伤;异物扎伤等。因此我们要认识什么是伤口?伤口是正常皮肤(组织)在外界致伤因子如手术、外伤、热、电流、化学物质等作用下使人体活性组织缺损。同时皮肤的正常功能受损,称为伤口或创伤。同时我们也知道皮肤的结构有三大部分构成。
1.表皮层:基底层、棘细胞层、颗粒层、透明层、角质层(由里到外)。厚度约0.04mm。不含血管和神经末梢。损伤到此层不会遗留瘢痕。
2.真皮层:乳头状层、网状层(由浅到深)。
厚度约0.5mm。富含血管和神经末梢、淋巴管、结缔组织和胶原蛋白。损伤到网状层以下会遗留瘢痕。
3.皮下组织:由脂肪组织、结缔组织和血管构成。是整个皮肤结构中最后的一层。
根据klein(1988年)的研究结果:每一平方米的皮肤含有以下组织:①约一米长的血管;②15个皮脂腺;③100个汗腺;④约4米长的神经纤维;⑤300个神经末梢感受器。
以上足以说明皮肤结构的复杂性。
当患儿发生意外伤害时首先认真仔细询问受伤史以便确定受伤时间,当受伤时间超过6-8小时的伤口为污染伤口,不主张缝合处理,易发生感染。再次要详细询问受伤过程,以便确定伤口探察及伤口处理的方案。确定摔伤时现场周围有无异物。做好受伤史、受伤过程的问诊后进行伤口的处理:
1.一般磕伤:多见于头皮、前额、下颌部。
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即便小的伤口出血也会很多。毛发和血痂易遮盖伤口,因此要剪除伤口周围的头发(剪发时注意操作手法),以便观察受伤程度。对于有头皮血肿的要探查有无学块,清除血块后再缝合,以免增加感染的机会。
2.手指挤压伤:多见于车门、房门、健身器材的挤压伤。
此类伤口应首先确定有无骨损伤。经拍X光片确诊后再处理伤口(是否骨折伤口处理方法不同)。
3.割伤:常见有刀割伤、玻璃割伤等。
玻璃割伤时一定问清受伤时的情况,以便确定伤口又无残留碎玻璃。
4.其它:
⑴异物扎伤:如铅笔(碳)、木屑、钉子(双氧水反复清洗)。
⑵牙齿咬磕伤:由于口腔内的细菌不易被灭活,极易造成伤口的感染,此类伤口需先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;再用3%的双氧水及0.5%的安多福消毒伤口。
儿童常见意外伤害发生时家长常常会手足无措,错误的往伤口上涂抹或撒各种药物等,造成伤口的感染及增加处理伤口的难度,同时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痛苦。因此要向家长做好卫生宣教普及一般伤口如何现场紧急处理
1.头面部:加压包扎(用两块干净毛巾,一块叠成方块置于伤口上,用另一块毛巾扎紧头部。)
注意:禁止往伤口上撒云南白药及其它任何药品。以免增加伤口感染的机率和处理伤口的难度,给患儿增加不必要的痛苦。
2.四肢伤口:四肢伤口出血多,病人到医院路途较远时,用毛巾或布条在伤口近心端并尽量靠近伤口处绑紧。每间隔30分钟放松一次;每次放松1-2分钟。放松期间可用手压止血。如有异物扎在伤口上不要拔出,以免大出血。应简单包裹后送往医院。如果伤肢远端明显缺血或有严重挤压伤时禁用此方法。上肢结扎止血的部位:上臂1/3处;下肢结扎止血的部位:大腿1/3处(均在伤口的近心端)。